互联网是什么?任何一个定义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面前都会显得苍白。对互联网的认识,未知的远远大于我们的已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络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改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民世界第一”几乎触手可及。
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互联网已被公认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上有许多积极的、主流的力量。同时,也遍布着许多“很黄很暴力”的角落,遍布着有着不同传播目的的信息。我们也在不停地追问: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染缸吗?
这个时候,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探讨营造和谐的网络价值生态,探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显得如此迫切和必要。
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其重要性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观察:
经济建设方面,互联网已形成巨大的产业链,网络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建设方面,互联网已成为了解舆情、沟通民意、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文化建设方面,互联网要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
社会建设方面,目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步入网络社会,网络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隐匿性和交互性很强。对于网络文化,忽视建设,放松管理,有可能丧失对意识形态、经济命脉和传统文化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吴亮)
《瞭望》文章:网络文化冲撞
许多网站一味追求提高点击率,从而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通道。专家呼吁,作为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网站评价的标准体系,引导网站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春节前后,涉及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名影视名星的“艳照”在网上快速流传,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几乎所有活动,都立即在网络上近乎疯狂地传播。
也是在春节前夕,陕西省林业厅向社会发出“致歉信”,再次将陕西偏僻山区的农民周正龙推到了舆论前沿。周正龙俨然已成为“八卦明星”,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许多人的眼睛。
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在我们有了网络。
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网络小胖、后舍男生……美媚自拍、聊天交友、论坛灌水……反恐游戏、网络写手、电子购物……全新的文化创作与参与主体、全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传播、全新的经济活动与生存方式让我们眼花缭乱。
仅仅在十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到今天的这种新文化形态,网络从一种技术的代名词演变到一种文化,成熟的周期显得过于短暂。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民世界第一”几乎触手可及。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20世纪的创造物,它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直接目的,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今天的人们,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全面冲击。《瞭望》新闻周刊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由于网络文化的出现,代表传统文明的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正在被颠覆,这是关注互联网人士的一致看法。
“-O-妈妈咪呀,妈妈咪……T_T……-_-^今天一天,我居然碰见这家伙三次。T_T孽缘!”
这不是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神秘“符号”,也不是电脑出错时产生的乱码,而是正规出版物中的文字,摘自韩国作者“可爱淘”的网络小说《狼的诱惑》。
在长春市同仁购书中心网络小说的销售架上随手翻看,发现内容中有符号语言的书籍非常多,有的图书还附有“网络语言小词典”。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韩非认为,这些网络“符号文化”是对传统语言文学的一种挑战。
在网络文坛,亦玄亦幻的网络小说流行一时,其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2005年,玄幻小说《诛仙》的作者以100余万册的惊人发行量,一跃成为文坛红人。2006年世界杯期间,《和美女同事电梯被困一夜》的网络小说作者赵赶驴进入百度人物风云榜前50位,网上还传出“除了世界杯,就看赵赶驴”的说法。在许多书店推出的每月畅销书榜单中,排进前20位的总有几部网络小说。
根据网络小说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大量出现,网络原创作品《武林外传》被拍成电视剧后,其中的台词“饿滴神啊”一跃登上了2006年中国社会的流行语榜首。由热门网络小说《爸爸,我怀了你的孩子》改编成的话剧《恋人》,在上海连续热演。
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徐世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由于网络文化的颠覆效应,正打造一批传统文化的“零接触群”,而这些传统文化的“隔离一代”多为年轻人。年轻一代看报纸越来越少,甚至都不能安分地守在电视机前,而是更喜欢根据自己的口味在网络上寻找文化消费品。
上海市互联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网上的思想文化之庞杂,可以用“集散地”来形容。里面有反日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有仇富仇官情绪,有在现实中无法表现的行侠仗义情绪,有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言论等。
有关专家认为,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人们对其依赖性已超过了影视、文艺、书本等任何传统文化载体。网络文化除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三大独有特征:
一、文化体系的开放性。曾专题研究过网络文化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钢认为,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征,人类的文化交融将在网络中得以实现。同时,由于信息在网上的自由流动,也使网络文化成为“不设防”的文化形态,关注文化扩张、文化入侵、文化安全正被提上日程。
二、文化内容的动态性。由于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迅速,各种风俗时尚与社会热点不断发生变动,这使得网络文化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据上海市互联网研究中心调查,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动员力”的不可控性,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在全国每年发生的约7万起群体性事件中,有规模并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几乎都同互联网有关。
三、文化主体的自由性。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良海说,网民是网络文化主体,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发布自己的文化成果,加之自己的虚拟身份,其文化活动不像在现实中那样受到过多限制和约束。
生产与消费在“剑走偏锋”
一位“网络名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透露,目前在网上点击点非常高的“偷拍系列”,实际上是一帮职业网客在自导自演,找到熟悉的女孩,给其一定报酬就进行所谓的“偷拍”,然后再放到网上赚取点击量。
一些大学生说,为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似乎在很多人眼里,会写好文章的,不如会偷拍的;能说理的,不如直接骂人的;搞原创的,不如搞剽窃的。网络文化生产显得十分浮躁。
据江西省委宣传部调查,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南昌一所重点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创建的“成人帝国”网站,在网上兜售淫秽光碟1600多张,范围遍布广东、上海等21个省区市。不少伪科学文化在网上泛滥,大谈“风水科学”的中文网站有数百家。
“颠覆传统”成为网上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成了一个整天做明星梦的傻孩子,恶霸地主胡汉三成了青年歌手大赛的评委。有的网上称雷锋死于帮人太多,董存瑞、鲁迅、岳飞被剪贴组合成搞笑形象。木子美性爱日记、芙蓉姐姐现象等网络文化更在颠覆传统文化的同时,颠覆了人们的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
互联网专家赵师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英雄被质疑,恶人的恶行被同情甚至有的专家为之呼吁、奔走,说明互联网的开放性穿透了传统社会固有模式和框架,使人们的价值认同更加复杂。
专家发现,绝大多数网民网络文化消费单一,互联网在他们手里成为一种接发信息、恶搞成风的娱乐工具。
从媒体报道和现实中网民的上网行为来看,我国网民在上网的层次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水平,忽视了互联网的真正有益作用,很多人正在将互联网看作另一个替代“麻将”的娱乐消遣工具。两者的相近之处在于:同样玩物丧志,许多网民上网搜索奇闻怪事、网上闲聊、下载盗版影视作品、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同样容易激发犯罪,比如骗钱、骗色,有的网民还通过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同情和信任,有的蛊惑民众,扰乱社会秩序,激化矛盾。
北京市从事网络经济研究的学者王旭辉说,网络沉溺是网络文化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倾向。网民一旦上网就不会主动离开,游离于正常生活工作之外,生理与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专家们说,互联网比麻将更可怕的影响还在于,它让一些年轻人变得懒散与迟钝,不需要再苦思冥想,不需要记很多知识,需要时就可以上网查找,工作总结、论文甚至情书都可以从网上下载,成为“空心人”。
据新华网调查,我国2.1亿网民已形成巨大的网络文化消费市场,可在内容上,国内网络文化制作力量薄弱,高水平原创能力不足,64%以上的用户对我国网络文化内容整体感到不满。
新华网副总裁白林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资本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对网站的评价还没有自己的标准,为了吸引资本注入,许多网站将提高点击率作为第一要务,从而为不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通道。
白林呼吁,作为网络文化消费大国,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网站评价的标准体系,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才是中国最需要的?什么样的网站才是最有影响力的?什么样的网站发展模式才在中国最有前景?通过建立我们自己的标准,引导资本的投向,引导网站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报送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战略研究》,日前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担任首席专家的国新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国的网络文化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当前的重点,就是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网络文化相结合,进而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
在回答本刊记者有关“应该倡导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时,刘正荣直言:“八荣八耻应该成为网络道德与网络价值观的核心。”
《瞭望》新闻周刊在调研中发现,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不少互联网研究人员建议,在内容建设上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在文化消费上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在文化安全上要多管齐下打造“网络长城”。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说,为实现科学管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其中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内容覆盖了网络文化管理的多个方面。各互联网主管部门也联合或单独制定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部门规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共出台的涉及网络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有40多部,成为互联网依法发展、依法管理的重要依据。
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网站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努力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不少有影响的网站自觉倡导网络文明。两年前,千龙网等北京地区的14家主要商业网站联名发布《文明办网提议书》,全国各地网站相继响应,社会各界、传统媒体和广大网民纷纷支持。大旗网联合西陆网、西祠胡同网等北京地区的商业网站论坛,向全国论坛经营者、管理者、写手和网友发出了“文明办论坛”、“文明泡论坛” 等5条倡议,其中包括自觉抵制不良和低格调的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不开设单纯以赚取流量为目的、纯粹以感觉刺激为手段的图片、电影下载类论坛;倡议广大网友不点击、不阅读、不下载、不收藏、不推荐、不复制发布不良信息的论坛和个人网站内容。
搜狐是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步入公司网络信息监控中心大平面,可以看到十余名员工在不停地搜索网上不文明信息,24小时不间断。为鼓励文明上网,公司对优秀版主与优秀社区管理人员实行奖励。副总编辑国庆临说,公司多次派出高级管理人员,下到地方与版主、网友进行面对面交流,积极向他们宣传“文明上网”、同时设置专门投诉电话和邮箱,直接接受社会各界网民的监督。
大学生是网民的主体之一,据教育部调查,42.5%的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博客。由教育部主办、全国110多所高校参与合作共建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已经形成了13个栏目板块和74个栏目频道。各地高校大力推进主旋律、服务、娱乐、交流四类网站建设,BBS、博客、手机网络等校园网络文化新产品日益丰富。
本刊记者在北京、广东等地调研发现,许多省市都十分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广东建设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全省已建立网上图书馆21个、网上博物馆25个、网上艺术馆5个、网上美术馆5个。21CN网站高级主管李昕说,广东省还建立文化信息网、数字文化网等特色网站,其中有孙中山文献、广州人物库、经济特区文献等26个特色资源库,就像大型文化超市一样,网民都可以点击并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目前我国获准从事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共有166家,其中新闻网站123家,包括新华网、人民网等9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等24家省级重点新闻网站。此外,我国还有6大中央级和千龙网、东方网、南方网三家地区性外语网站,国内143个地区设有政府外文网站,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网站中,设有外文网站的共有12家。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网站积极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文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新华网研究人员杨庆兵说,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逐步成为我国互联网新闻宣传、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新华网、人民网日均页面浏览量都从2000年初的30万增至2006年初的约3000万,日均新闻更新量从几百条分别增至5000条和3000条,在国际互联网综合排名中分别进入前50位和前100位。
拓展网络新技术和新业务,同样成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任务。新华网副总裁白林说,由于在新技术与新业务上不落伍,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力才会增强。近两年来,新华网推动手机短信等无线业务的发展,新华短信及时播发国际国内重大消息、权威报道,大力挤压目前无线传播中存在的不实、虚假和不良信息空间,起到传达中央声音、传播真相、稳定人心、控制杂音的作用。在许振超事迹宣传中,新华网首次引入手机WAP报道,使读者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浏览许振超的事迹。在去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了“掌上两会”手机频道,在国内首次实现手机“两会”直播与嘉宾访谈互动。
早在2006年,深圳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就推出网络警察公开亮相制度,解决虚拟世界管理缺位问题。到2007年10月,150个城市公安机关开展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工作,推出“虚拟警察”、“报警岗亭”。据深圳、杭州、武汉等地统计,网上有害信息下降70%,网上违法犯罪减少30%。□
(本文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吴亮、李亚彪、钟玉明、顾立林、刘菁,实习生文娟采写)
《瞭望》文章:做好网上群众工作
一些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对如何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经验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春节前夕,广东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约请北京的几名专家,专门在广州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如何利用网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朱泽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随着网络的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感受深刻的一点,就是互联网已成为掌握群众舆论动态,了解民意的主要载体。
朱泽君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在新的形势下,学会利用网络做群众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道新考题。”
现实中,社会本身的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会在互联网上有所反应,网上舆论开始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并且影响政府的决策。
而在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利用网络征集民意,收集舆情,已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所运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一方面,网上群众工作正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网络不熟悉,对网络传播规律不了解,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瓶颈。
网络热点高发区
互联网上不能没有热点,也不可能没有热点。而这些热点高发区,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他们了解民情、舆情的重要参考。
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
——涉“官”与涉“腐”。“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舆论炒作的重要话题之一,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及人们复杂心态的作用下,一些相关情绪的言论在网上很有市场。一般的社会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官员,往往会引起网民密切关注。
——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社会转型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并激化。在贫富问题上,网民对一些依靠不正当手段和渠道而暴富的群体深恶痛绝,心理极不平衡,以至于在网上只要是涉及富者的事件,网民就会提出很多质疑。
——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事件。在社会矛盾复杂的今天,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极为强烈,一些特权现象、司法不公问题成为批判的焦点,网民对弱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异常敏感,借助网络的介质,不少网民以“网络大侠”、“意见领袖”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维护公平与正义”。
——涉及民族主义以及宗教信仰、中外关系的话题。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热点较多,中国地处局势较为复杂的东北亚地区,一些中日、中美关系等的话题,非常容易拨动国内网民的神经。比如中日关系,历史上的慰安妇事件、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历史教科书事件都曾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任何网上出现的中日之间的风吹草动,都会产生暴风骤雨般的反应。
——涉及伦理道德的事件。当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不少专家称社会“信仰缺失”、“伦理缺失”,网民对于社会伦理、公共道德的缺失深感痛心,网上常见“礼崩乐坏”、“物欲横流”这类字眼,一些有悖社会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事件往往在网上引起“声讨”。
——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近几年,车价、房价、油价、股价等价格动态,以及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动态,都牵动广大网民的心。
——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事件和话题。近几年来,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由于事件涉及公众安全,每次发生时,除了在现实社会中引起社会各界群众关注外,在互联网上也成为网民极感兴趣的话题。比如2005年冬天的由于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带来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广东非典事件,以及矿难、地震等,都是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的新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众人物、公众企业、敏感地域,处于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一举一动,在网上也往往会成为炒作的“猛料”,如春节前后的“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成为网络街谈巷议的热点。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一个新闻事件上集中八个热点中的多个热点,则这个新闻事件极有可能会出现轰动,在网上形成极其强大的舆论态势。
不少互联网重大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初,是局部现象、个别言论甚至是普通民众间的纠纷。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无界性、互动性等特点,加之多重因素合成,直接使网络媒介形态本身成为高倍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
一些领导干部还是“网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志立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要允许网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话明气散,客观上能起到疏导心理、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
赵志立说,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对如何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经验。如网络出现突发性的传播事态后,一些领导干部不是主动披露信息,而是消极对待,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更是缺乏经验。
2003年底,黑龙江哈尔滨发生一起宝马车撞死人事件,当地法院判决撞死人的宝马车驾驶员苏秀文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由于事件发生后,许多信息缺失,网民的一些疑问得不到合理解释:一死多伤,为何判二缓三;如此受关注的案件,为何万马齐喑?
有的网友说,如果撞人的是拖拉机,同样的法院判决结果绝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在事件中,肇事者和受害者身份反差过大,分别代表着两个社会阶层。从2004年新春伊始,“宝马撞人案”成为各大网站关注的热点。搜狐、网易、新浪、人民网、新华网等都设有“宝马案”专题。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关部门对信息披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更使得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
去年3月初,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个帖子,题目是《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帖子的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样由于当地有关部门在事态之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使得网络炒作越来越凶猛,各类不知真假的传闻遍布网络空间。
一些干部和研究人员认为,网络重大舆论事件正在给新时期群众工作,尤其是舆论引导带来巨大挑战。在挑战面前,一些干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一是对信息披露的挑战。正规渠道信息不畅,政府“失音”,极易导致有害信息的滋生与“增值”。去年2月,某市一名城管队员与一名市民发生争执打斗,后这名市民脑干出血不治身亡,该城管队员被刑事拘留。据尸检报告显示,这名市民有高血压病史,而且大量饮酒,死因与打斗行为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但区政府在处理此事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权威渠道披露有关信息,最终此事被网络媒体描述成“十几名城管围殴一位市民导致其脑死亡”的失实新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对政府反应的挑战。有时地方政府虽然主动站出来,可引导失当,也会放大事件。去年年初,网上出现的“高跟鞋虐猫事件”引起网民愤怒。本来网民就事论事,没有扩大打击面。可虐猫者所在的黑龙江某县出于“危机公关”的意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当事人停职检查,召开由纪检、检察等多个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警方介入调查。县政府还在网上声明这一事件属个人行为,不代表全县人民的整体形象。政府的行为转移了网民的关注点,有人认为政府借机炒作是想达到别的目的,更有网民注意到当地污染问题和干群矛盾,使政府形象陷于被动。
三是对传播方式的挑战。过去宣传、传播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的形成要经过媒体总编、责任编辑、记者层层把关。而现在在网上,尤其是个人网站、博客的出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与发布者。
把握“网络社会”工作规律
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的想法有两个:一是让县里的干部掌握网络传播规律,进一步宣传好增城经济和文化发展;二是建立起民意收集、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得党委、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传媒大学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说,增城市领导的想法代表了一些意识比较超前的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考。我们现在已进入网络社会,政府形象的提升,群众舆论的引导,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今后会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进行。
湖南省红网开办的“百姓呼声”栏目,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开展舆论监督、化解社会矛盾,已累计为老百姓提供各类咨询服务6万多次,协调沟通解决老百姓求助问题达2.1万多次,发布《调查函》1750多期,回复办理率达到了98%。许多老百姓遇到的难题、难点通过“百姓呼声”得到了圆满解决。该栏目既为民意的畅通表达探索出一条新路,又为网络信访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对改进信访秩序、畅通信访渠道、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员干部还要掌握网络突发事件的引导规律。对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网络突发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事件发生,如何正确引导群众舆论,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和引导机制。
杨飞认为,网络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有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处理快与慢、疏与堵、说与做的关系时,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在网络突发事件报道中,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不怕网民知道,而怕网民不是通过权威媒体知道。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告诉本刊记者,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一定要及时把正面、准确的声音放大,及时引导舆论,而不能躲躲闪闪。人民网自开设“强国论坛”以来,不断邀请各界知名人士进行访谈,并通过时评等方式解读国家政策,现在“强国论坛”和“强国社区”吸引了众多高层次网民,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要进一步健全网上舆情搜集、报送、分析研判和分级应对新机制。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的社会舆情汇集报送工作和深度舆情汇集分析工作,为上级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上海市成立了由网宣办牵头,公安、信息等诸个部门组成的“办公合成”机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舆情通报机制。市里还初步建立了由社科院、市委政研室、资深新闻从业人员等参加的网络舆情会商平台,定期进行重大舆情的研判。上海发生的“地铁调价”、“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等多起热点事件中,就充分发挥网宣“办公合成”部门之一——上海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的作用,及时完成对相关舆情的搜集分析,对相关部门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基层干部建议,对待网上突发舆情,要像处置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一样,尽快制定并完善一套应急预案,从而适应新形势需要。
在上海市网宣办,本刊记者看到了已经完成草案的《上海市互联网舆论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上海市网宣办副主任谢海光说,凡事预则立,在这部预案中,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其中特大舆论事件,主要指涉及全市性的,对本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全市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的互联网舆论事件。
受访专家同时建议,要将网上舆论引导与网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西方危机管理中政府对危机的处理和巧妙利用媒体的能力值得借鉴:首先,危机发生后,政府要有快速有效的协调处置能力;其次,政府要及时利用媒体化解公众的对立、恐惧心理;第三,政府要有对社会公众及时动员的能力;第四,政府要注意危机传播处理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政府要避免只说不做